“小学生心理测试涉大量自杀内容”冲上热搜,科学测评离我们有多远?
11月18日,有上海家长爆料称,上海市长宁区有小学生做心理测试,其中大量内容与自杀相关,由此引发家长们的强烈反对,担心这样的心理测试不仅不能起到筛查的作用,反而是在诱导学生自杀。11月19日,长宁区教育局回应称,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我局相关科室对问卷内容审核把关不严,现已要求停止调查问卷工作。
小编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该问卷总共120多道题,其中58-94题均与自杀相关,不乏“最近一周,为了自杀,你的准备行动完成的怎么样?”这样触目惊心的问题,并且给出了收集药片、刀片等选项,引发了众多家长的担忧和恐慌,该话题也一度冲上新浪微博热搜。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本月,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一时间,心理学界有人欢喜有人忧,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但不恰当不科学的筛查往往适得其反。
科学的心理筛查该如何进行?作为专注于提供优质心理健康服务的企业,对此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01 测评量表是否科学、合理?
首先,一套科学的量表,需要进行众多的合理性论证。在针对特定对象特定人群的前提下,进行信效度验证后,才有可能作为合理的量表运用在研究中。科学量表的每一个问题,甚至问题里的每一个字,都是需要谨慎讨论的。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是敏感的,不稳定的,一份面对学生的问卷,理论上应该照顾到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即便发现学生的抑郁倾向甚至自杀倾向,也是需要细致的探究,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应该更巧妙更细腻。而有家长透露说,这份问卷里的问题,是由多个国外的心理测试粗糙堆砌而成,很多甚至问题是照搬“Beck自杀意念量表”,显然应用在针对小学生的心理测试中并不合适,甚至会给学生带来诸多不良的心理影响。
02 专业量表也需科学使用
本次事件中使用的问卷生搬硬套,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即便是权威专业的心理量表,在使用时也应采用严谨、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足够的专业性。
因此,事件发生的原因也不应完全归咎于量表的粗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测量设计引起,在没有考虑到被测对象年龄,认知能力,健康状况的情况下选用了不合理的量表,用对待成年精神障碍倾向人群的方式去对待健康的儿童。
豪不夸张地说,在青少年抑郁症筛查被纳入健康体检的当下,不科学的科学操作有可能演变为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本就需要多加小心的问题更加恶化。
03 心理普查 请多一些人性化关怀
心理问题,素来是纤细的、微妙的,学校进行心理普查,面对的是一群中学生和小学生,他们正处在心性不成熟,容易被诱导的年纪。对于他们,我们更应该采用科学化的视角和人性化的关怀。
同时也应考虑到,很多人对抑郁症都有很强的病耻感,筛查抑郁症势必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那些有抑郁情绪的孩子,如果因为调查结果不理想导致更严重的心理压力,应该如何做好疏导?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校体检,无疑是良策,如何将政策以更专业的态度落地,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